《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序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侯宁彬

image.png

在过去十余年间,中国博物馆进入大繁荣大发展的快车道。在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2023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虽然中国博物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却与高质量、可持续的理想型博物馆还有一定的距离,博物馆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中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不仅要立足本土,而且还需放眼国际,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融会贯通。2022年,博物馆伦理首次被写进最新出台的博物馆新定义中,获得了与博物馆专业化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国际博物馆协会伦理常设委员会(ICOM Standing Committeeon Ethics)也在积极推进《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伦理准则》(ICOM Codeof Ethicsfor Museums)的最新修订。这些国际博物馆界的最新动态与国内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为当前国内博物馆界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即急需加强博物馆伦理建设。

博物馆伦理看似是一个无足轻重、抽象晦涩的规则,实际上却渗透到机构组织的方方面面。试举几例,作为公共机构,博物馆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如藏品提供者、捐赠者、展览策展人、观众等。作为人类遗产的守护者,博物馆需要关注如何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处理非法贩运、盗窃和损坏等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的收藏和展览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博物馆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因此,博物馆需要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需要关注与所在社区的关系,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承担起社会责任。博物馆需要关注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博物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这使得博物馆关注跨国界的伦理挑战。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博物馆还需要关注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博物馆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博物馆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角色不断扩展,其伦理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198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国际博物馆协会专业伦理准则》(The ICOM Codeof Professional Ethics)。200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此进行了更新。这次修订不仅包括了文本格式的调整,还全面考虑了现代博物馆的实际需求和挑战。2004年再次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并最终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伦理准则》发布。与此同时,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文化语境和博物馆需求制定了相应的伦理准则,而且伦理准则出现了日益细化的趋势,比如收藏准则、研究员准则等。

相较之下,在过去三十年间,国内博物馆界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与博物馆伦理有关的标准规范:1997年的《国家文物局机关工作人员守则》和《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10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文物、博物馆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2012年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虽然这些守则、意见和准则略显粗糙,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博物馆从业者确立了行动的底线。

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伦理研究不仅包括这些正式的、成文的伦理准则,而且还包括对艺术、文化遗产和环境方面的道德和政治议题的探讨。换句话说,博物馆伦理需要讨论相对稳定的博物馆专业行为与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间的不适应状况甚或矛盾事件所涉及的价值标准。在这一方面,以加里·埃德森(Gary Edson)、马思甜(Janet Marstine)为代表的博物馆伦理研究被忽视了。他们用丰富的实践案例和个案研究为我们揭示,博物馆伦理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博物馆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在面对各种伦理挑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译介,可以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博物馆伦理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它需要博物馆从业者、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应对各种伦理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完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尽管国内博物馆伦理发展相对滞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缺乏对伦理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伦理思想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它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书籍中都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此外,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原则。立足博物馆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马砚祥、苏东海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已经开始将中国优秀的伦理思想与博物馆发展相结合,进行开创性思考。

基于此,我们开展“博物馆伦理研究译丛”项目的目的就相当明确:第一,系统了解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伦理的分析与研究,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助力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二,积极推进国内博物馆人深挖中华文明的伦理思想与传统,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伦理体系。

是为序。

《实践中的博物馆伦理》

编: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陕西历史博物馆

著:[美]加里·埃德森

译:尹凯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076s